龙应台《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阅读答案解析
yggk.net 整理了龙应台《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阅读答案解析
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3.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5.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9.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10.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11.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12.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13.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14.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15.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选自《南方周末》2004-12-23)
总述:本文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内容写作上的丰富与充实,思想认识上的深刻与独到,情感表达上的朴实与动人,更值得我们中学生特别重视的是其写作技法的平常中的独特。本文总体而言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但具体而言,贯穿全文的始终是采用一种平常的以小见大的散文写作方法。首先,作者老父亲的感动与泪流满面,仅仅是缘于一次看戏,杨四郎的一个举动,一句动情的话语。如果说这种恣肆的泪水不仅仅是一种感动的话,那么作者笔下的老父亲及其泪水就是代表着对远在大陆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也可以说是对祖国的无限的思念。如果说,这是第一次以小见大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写到其他在场的从大陆去的老兵也泪流满面,就可以说是作者在此第二次高明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而接下来的从中国的《四郎探母》想到外国的《伊底帕斯》与《李尔王》,便是作者思绪的第三次飞跃。在此基础上作者再把笔力集中到由此引发的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最后回答了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文化为什么重要”,指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这样,作者在一篇简短的文章中通过多次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既层层剥笋又层层递进,最后在作者的自如的开阖中完成了对文化作用的探讨。读后,既令人感动不已,也令人惊讶不已,赞叹不已。(摘自网络)
本文是用于高一年级的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也可以用于训练学生抓文本的关键词、句的训练。通过分析结构了解作者情感、思想的变化。通过抓关键词句,把握中心思想。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分析:中心主旨的概括,难度较低。把握中心“文化的力量”就能回答正确。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启发学生找出中心。
2.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
分析:文章提到文化是“粘合剂”,“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通过分析关键句,抓住议论句,得出中心。通过前文描述故事情节,抓住文艺的共同之处。
3.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俩段是层进关系,有小到大。
4.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
分析:词语理解,从表层推入深层。联系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当时的情感。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
分析:词语含义,但必须通过全文理解,抓住文化的含义和作用。文化是纽带,是粘合剂。文化的柔弱体现在表层,因为文化看不到,摸不着,只能打动精神层面,所以它柔弱。但是文化有能使不同的人,社会群体连接起来,牢不可破。所以文化有事强韧的。
5.这篇散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试题答案如下:
第1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或“你就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或“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或“你就会懂得文化为什么是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
第2题:懂得了凡是抒写永恒的人性、深入人类灵魂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或“懂得了作为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的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或“懂得了能引起归属感的、凝聚社会文化认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第3题:不能颠倒。原因:这两段是从个人到同类再到社区,逐层深入或由小到大的关系。
第4(1)题: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年的老伤疤。作者能够理解父亲-一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
第4(2)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
第5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采用因事见理的写法,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一篇网上搜索到的文章,是由本文引出的对文化的思考!
浅议“文化”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国为不依赖皇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中的一段话,也是我看过的对文化最诗意的解读。
文化是什么,也许在每个人眼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儒家思想是一种文化,老庄思想也是一种文化;阳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也是文化;政治理念是文化,商业运作也是文化。诗歌是文化,绘画是文化,舞蹈是文化,咖啡也是文化,文明社会的进程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与多元。最早的时候人们理解的文化是读书多,因此礼从书出,后来人们知道了企业要有文化,因为管理模式的人性化;再后来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执政为民的内涵。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五种由低到高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实际上,各项需求满足的标准是受人们最根本的信念所控制,人们的信念是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底限,是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需求欲望和其行为志向的统一,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就是文化。
社会是由每个个人组成的,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就如一滴水融合。在一起汇成整片海,整个社会文化程度高那么这片海域无疆,海水清澈,若是文化程度低,海水则会浑浊不堪,所以说文化与每个人相关,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也与每个人的文化素质相关。正如央视播出的《文明天下》,节目就是对各种各样不文明行为的反讽,对文明行为的鼓励。
中国自古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远古的蛮荒时期进化到现代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和谐。四大发明是文化,陶瓷青铜是文化,东学西渐是文化,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和制度等。从理论上来讲,人的一切发展变化就是文化。“文”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在我看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变迁发展永恒不变的文化内核,无底是远古的蛮荒时期还是物欲横的今天,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文化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一个物质丰厚的社会更需要文化的润滑和滋养,否则,文明社会的进程将是阻力重重、裹足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