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食物”

  1. 首页
  2. 内蒙古中考报名系统入口
  3.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食物”


舌尖上的中国“食物”

美国美食家通过对各小笼包店的小笼包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套入公式,总结出“哪家的小笼包”最好吃。这种做法,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啼笑皆非。

中国是“吃”的国度,地域辽阔的中国,大江南北遍布着各种风味的食物,有精致的“粤菜”,亦有豪爽的“川菜”,每每坐在电视前,都会被《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美食调动味蕾。

品中国菜,品的是文化。吃东坡肉,吃出的是苏东坡豪爽豁达的气度;品东坡汤,喝出的是东坡对黎民饥寒的共苦。四川人到广州,没有辣椒饭便难以下噎;广东人到四川,一口饭菜便满面通红。待数年沉淀下来,四川人也会坐在家中,品一口老火炖鸡汤的温暖,尝一口广东腊肠的清甜。大风吹至,在火锅边与朋友共食,广东人也能体验到辣椒如兄弟般的热情。

品中国菜,品的是乡愁。远在天边的游子,离开家乡独自北上南下寻找机遇,客地的陌生往往使人无助,文化的差异,使人与人相处也难免尴尬。这时,游荡在在街头,忽然双眼一亮,就在灯火阑珊处,或许就有一家正要打烊的“沙县小吃”,收拾着移动小摊的“长沙臭豆腐”,花几个小钱,然后浸入那“凫雁满回塘”的乡梦中。

品中国菜,品的是中华精神。咬一口奶奶包的粽子,难以望(忘)记“弹冠振衣,与楚共赴黄泉”的屈原那灼热的心。重阳踏青,雄黄酒的浓烈使人意兴遄飞,遍插茱萸怎能又少一人。

品中国菜,品的是人,更是心意。或许妻子仅仅初学做菜,但那却是爱的便当;吃惯了奶奶的家常菜,亦会来了肯德基将炸鸡一扫而尽。数年过去,鸡翅还是如流水线生产般味道不变,而奶奶的菜,却时不时应因年岁大了记性差了而放多了盐,少加了味精,却能让我欣然原谅。

用机械的数据来判定美食是否美味,是缺乏人情味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了承载着文化、精神、记忆与人性。小笼包是否“美味”又怎么能用皮的厚度等来判定呢?能从食物中吃出情感,吃进文化,尝到心意,仅仅用简陋盒子装着的食物的美味,哪是饭局中的大鱼大肉能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