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省国兴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6.(12分)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主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反对在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而韩非子则强调“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亦。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唐月《试论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材料二 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仪忠信的基础上,而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关系的最佳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其利。而要做到这一步,君主不一定要有超众的才能,而要有相当的驱臣之术。为防止君轻臣重的现象发生,还提出“尚法而不尚贤”。 ——《传承》
(1)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之处。(6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命运及原因(6分)
27.(12分)汉代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http://www.17xuexiba.com/
材料一 《春秋经》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为:“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葛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如此看来,在《公羊传》里,大一统主要是指立法统一。
材料二 董仲舒在“元年春王正月”这几个字上阐述了不少观点。他说:“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把第一年称为元年,是重视开始,而且要端正根本。春代表春天,在王之前。王之后有正,正即政,就是统治人民。“春王正”三个字的顺序表明“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即人民服从皇帝,皇帝服从上天。汉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各诸侯国企图分裂国家。董仲舒亲历了这场运动,提出“屈民而伸君”的主张,要求限制地方割据势力。
——徐岿然《从大一统谈董仲舒政治思想》
(1)依材料一、二指出,与《公羊传》的解释相比,董仲舒对大一统的认识有何发展?(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观点。(8分)
28.(14分)幸福是什么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中矣”。管仲主张恣耳目之所欲听视、口鼻之所言向及体意之所欲安行,它却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此又是《左传》所谓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上)等整理
材料二 朱熹在《语类》中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周彻。以后的王阳明在《答南明汪子问》中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在《乐学歌》中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也含有精微的深意。
——《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
材料三 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性者,心所生也”。他在《焚书》中曰:“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期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中国哲学大辞典》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管仲幸福观的内涵。(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家对幸福的追求。(2分)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与孔子、宋明理学相比,李贽的幸福观有何变化?(8分)
29.(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