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西九江一中高三7月暑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1.A(这个问题“为西汉所无”)
2.C(“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没有依据)
3.D(无法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4.(3分)D 5.(3分)D 6.(3分)A
7.(10分)
(1)(5分)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
(2)(5分)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出使。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韩城知县,成绩突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1639)懋第升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有一天彗星出现,朝廷下令停用刑罚,懋第请马上向四方传布诏书,又请求严禁将士剽掠,官府剥削百姓。他还请求散发铜钱、开仓赈济都城的饥民,收养婴儿。第二年正月,剿饷停征,懋第也请求赶快传达这个指示,唯恐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在头前已经征收,百姓得不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等府。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难于选择这样的人选。懋第的母亲陈氏死于河北,懋第想借此机会安葬母亲,便主动要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
懋第上书说“:我这次出使要祭奠先帝、先后的灵柩,查访东宫二王的踪迹。我既然当了使臣,势必不能兼领封疆事宜。并且绍愉是被我弹劾罢掉的官,不该再让他和我共事。一定要用我经营黄河以北的话,就请让弘范和绍愉出使,给我一支队伍,我和山东抚臣一道收拾山东等候命令,不敢再说北行的事了。如果用我和弘范北行,就拿掉我经理的官衔,只让我奉命前去就是了,请停下对绍愉的派遣吧!”
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朝让他住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可是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二年(1645)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懋第说“:这种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而绍愉得以免死。
10.(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11. (1)(5分)【参考答案】E,3分,A,2分,D,1分;B、C不给分。 【解析】B项中,“若兰对妞儿格外娇惯”的原因并非“对妞儿的歉疚”,分析不正确。C项,从全文看,“妞儿始终没能认真思考过若兰的母爱”的概括不正确。D项是对局部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且“以小见大”不够准确,可以酌情给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6分)【参考答案】不同之处:①第一次是若兰和妞儿母女二人逛街,第二次是若兰、妞儿和朵朵祖、母、孙三人逛街;②第一次是妞儿走得快,在前面等若兰、喊若兰快走;第二次是妞儿搀着年迈的若兰慢慢走,朵朵在前面催姥姥快走。③第一次是若兰难为情地分辨并受到妞儿数落,第二次逛街若兰与妞儿没有对话。(答出两点得4分) 相同之处:①都包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宽容,都包含着母女之间的亲情,②都有着晚辈对长辈的某些不理解和不耐烦。(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6分)【参考答案】①年龄的比较构成了小说的线索(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机地联系起了(并 贯穿)妞儿与若兰的人生经历;②显现了她们生活、感情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性,表明了 她们因年龄差距大而母女感情越发深沉独特的合理性,③带动了读者内心由温馨轻松到情 味沉重的思想感受,为小说最后“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的请求作了铺垫。(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4)(8分)【参考答案】①“我”(妞儿)对母亲老去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担心。②“我”(妞儿)对母爱的感激和与珍视,对永远与母亲相伴相守的期盼。③难以回报母爱的感伤。④对自己必然回报母爱的郑重承诺。(每答出一点且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探究能力。
12.(1)D、E(5分,对一项给2分。A“他的离开,使得稀缺”不当;B目的不止在说人杰地灵;C“从小就明确”不当)
(2)①做人要有高远的精神境界,其核心,是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②做事情要有一种痴迷的态度,不论阻力有多大,都要义无反顾地去坚持(或:要经受住挫折的洗礼,要百折不挠地毅力);③做人要有远大的目标 能够独立思考。(6分)
(3)司马迁、曹雪芹在作品写作之前,都有一个宏大而高远的目标,使得这些伟大的作品在诞生之初就在广度、深度、高度上超越了其它作品;其次,它们都耗尽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和生命。因此说这样的作品能与天地共存绝非偶然。(4分)
“精神”即孜孜以求、坚忍不拔的精神(或: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2分)
(4)挫折是成功者的试金石。(观点2分)挫折告诉我们追求成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让我们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经历了挫折的考验,而获得的成功,也许才是一种让人能体会到生命重量的成功。正如谢晋所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是绝对不能成功的。(4分)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要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挫折,要在不断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走向成功。(2分)
13.B 步履维艰:形容行走困难。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 A项,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C项,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无穷。千差万别:形容品种多、差别大。D项,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14.D( A.“令人堪忧”重复。B.不合逻辑,“书店、图书馆”也属于“文化单位”,不能并列在一起,应改为“书店、图书馆及其他文化单位”。 C.成分残缺,可在“旁观者”后加“主张”。)
15. A解析 语段的总话题是对“文学反映时代”这一理念的争论,横线的上文讲的是现代文学“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在题目所给六句话中,③提到“超越时代”,因此此句排在首位最佳,据此排除C、D两项。②和⑤从正面阐述,①和④举例论证,可排除B项。
16.①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 ②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动感的画面) ③数学美具有丰富的内涵
17.(参考)(1)整个创造性思维呈发展趋势;(2)四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低,五年级最高;(3)流畅性最高,独立性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