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门专业报考解读专题之医学专业解读及就业前景
医生,作为人们生命与健康的“保护神”,光荣而高尚。医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有较好的经济收入、让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这让不少高三学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医学院。另一方面,从事医学工作的艰辛是其他许多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责任、压力、激烈的竞争,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不少同学放弃了医学。据业内专家估算,国家每年培养几十万名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穿上“白大褂”,所以,本刊邀请了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高校的五位学子为大家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揭秘医学生的点点滴滴。
临床医学:触摸生命的脉搏
重庆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七年制 刘熙
我从小就在医院的职工宿舍里长大,对医院里的一切有自然的亲切感,儿时也一直玩着模仿医生工作的游戏。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用一个字来形容临床医学的特点就是忙。由于填报的是七年制临床医学,所以我的大一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的,几乎每天从清早到夜间都是满当当的课程,而且都是一些看起来和医学没有太大联系的课程,大学物理、微积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仪器分析……大学生活的开始,和预想中的医学生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但也对临床医学的忙碌有了初步的体验。等到大二回到了重庆医科大学,以为终于可以开始期待已久的医学专业课程,结果却发现医学的课程设置如同一条漫漫长路,从大一的物理化学基础课,到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这样的医学基础课,再到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这样的桥梁课程,然后才轮到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最后才是临床实习。每一门课的课本都很厚重,垒起来有一人多高。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以外,课外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更多,我也逐渐习惯了最早开学、最晚放假、最早起床、最晚睡觉的生活。
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进入临床实习的阶段,才真正认识到了临床工作和课堂所学的不同。临床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个患者都在诉说着不同的病情,一个患者还没有处理完,就有下一个患者出现状况。每天在病房里都是一路小跑地处理病情,或者在办公室里十指如飞地书写病历。到了晚上,看书、查资料、温习学过的知识,明确当天遇到的问题,了解新的研究进展,准备课题和论文。在高强度的工作下,我学会了在白大褂里装上各种随时需要的工具,在书包里随时备着食物和雨伞,因为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半夜时从被窝里跳起来直奔医院处理急诊,也不知道上午开始的一台手术什么时候能够结束,甚至不知道下班的时候,外面是晴天还是雨天,偶尔能有一个周末和朋友出门游玩都成了奢侈。渐渐地我也发现,自己对当下流行的音乐、电影,网络的焦点、游戏都渐渐地淡漠了很多,这些时髦花哨的事物远没有病床上那些脆弱的生命来得真切。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对临床医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原来临床医学并不是看起来那样有趣味,每一项治疗都有严格的依据,每一项操作都经过反复的验证,甚至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同时,我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被不理解病情的患者家属抓着领口骂过,也被治疗不满意的患者嘲讽过,偶尔看到医院门口拉着横幅情绪激动的人群,也会害怕自己身上的白衣会瞬间变得血红,每当这样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不求别人理解认同,但求自己问心无愧,然后微笑着继续工作。我依然喜欢着自己的专业,喜欢抢救时看到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时候的高兴,喜欢患者出院时的笑脸,最喜欢的,还是听到在院病人对新入院的病人说:“这个医生可好了。”
还有一年多就毕业了,虽然临床辛苦而危险,许多学长学姐也都选择了临床医学以外的其他职业,但我还是喜欢着自己的专业,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如此真切地触摸到生命的脉搏。
麻醉医学:细节决定成败
重庆医科大学 麻醉医学 孙茫
想起四年前,自己不顾一切地要学医,心里憧憬着关于救死扶伤的美好,可我却不知道,从选择学医的那天起,我就选择了一条比别人更艰苦的路去走。
踏进医科大,我才知道,原来医学生的大学生活叫“后高三”。我们经常自我调侃说:如果你对高三生活念念不忘,请选择学医。从大一的基础课医用物理到医用高数,从医用无机化学到医用有机化学,这些课程都与临床无关,起初觉得枯燥,甚至觉得远离临床的课程是在浪费时间,仿佛看不到方向。大二开设了医学专业基础课,我才慢慢地感受到自己学的专业和别人不同,局部解剖、病理生理、药理学……每新学一门课都是一次新的考验。在学医的路上,任你过目不忘,任你聪明过人,想要把那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熟记,你必须踏踏实实地努力。我的老师告诉我们:学医从来就没有捷径,因为将来你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大三的暑假,学校安排我们到医院见习,第一次真正地接触临床,第一次真正地见证生离死别,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医生这个职业并不是有一颗悲天悯人的爱心就足够了。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在所有人失去理性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你的一个决定就可能改变病人的生死。但是有时候医生的冷静不被人所理解,病人家属会抱怨你的冷酷,可他们却不知道,作为一名医生,我们没有时间去悲痛,因为还有下一个未知的生命等着我们去抢救。医生总被放在病人的对立面讨论,殊不知,医生和病人才是最亲密的战友。
我是麻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临床的时候,我和许多人一样认为麻醉很简单,就是打一针让病人睡着就万事大吉了。学了麻醉相关专业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一个麻醉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让病人“睡一觉”。从术前访视,到麻醉方式的选择,再到术中的麻醉维持,再到术后随访,麻醉医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手术的成败。在手术过程中,病人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麻醉医生必须第一时间做出最快的反应,竭尽全力组织抢救。所以“麻醉医生保命”此说不假。
医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紧密的专业,大四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半天上课,半天见习,结合真实病例,老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大五的整整一年的时间会到临床实习,到自己的专业科室进行实践。
说到学医,总免不了提到学历。想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五年的本科远远不够,所以考研考博继续深造往往是大多数医学生会选择的路。在考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学生的压力显得更大。本科比一般人多了一年,如果再加上研究生三年,就是八年,医学生不得不面临更多时间和经济的考验。现在卫生部推出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或许给了医学生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到医院参加三年或者五年的住院医生培训,每个月医院会发给生活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学生继续学习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积累临床经验。
医生这个职业在许多人看来似乎带着很多的“光环”,高收入,又有成就感,其实真正当了一名医生之后,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每一个医学生在成为成一名白衣天使之前,都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去面对那些生死紧要的关头。
检验医学:执着才能成功
重庆医科大学 医学检验系 袁睿
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我知道了重医的检验医学专业原来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作为全国第一所创办检验医学专业的院校,全国各地的医院都遍布着重医的学子。顶着“全国第一”的这道光环,我开始了检验医学的学习。
五年的学制,回望过去的三年,我们和化学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大一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大二的《生物化学》也单独由检验医学院的生化教研室把持着;然而大三的《分析化学》也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在几年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四的《分子诊断》作为一门最难的学科等着我们去啃噬(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分子诊断只是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作为课余知识提及)。因此,几年来,化学占据了我们学习中的一大半,虽然很难也很枯燥,但是实验课为它增添了很多酸甜苦辣:实验报告的电子档处理、表格图文的电脑绘制、自主创新实验等等,都是检验医学院实验课中特有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相关软件的应用、相关文献的查阅能力,处处体现了“全国第一”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除去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非临床专业的学科,我们依旧安排了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到临床实习的机会。大一的解剖,大二的病理、病生,大三的药理、内科、外科、妇产科、诊断、传染、影像,大四的儿科,这些课程和临床相结合,从更实际的方向去运用我们学到的东西。特别是在大三下学期,我们到了临床的各个科室见习,在完成相关学习后也到了临床的各个岗位轮转,体验了临床的一些实际情况。
虽说检验不用直接和病人打交道,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检验科和临床医生积极沟通。检验结果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但是如果有的时候检验结果和临床实际的表现不符合,就应该及时交流,找到症结所在,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检验的很多项目都机械化和自动化,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做,根本不需要学这么多年,检验科也没有必要专职招收检验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检验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并不是那样,检验科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只会操作机器的人员,他们需要的是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没错,不管你是否是一个检验专业的人,只要有人教你如何操作机器,你都会做,可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检验医学,看似一个很简单的专业,但是要学好它并不容易,它不光需要你满满的信心,还需要你执着的坚持。
预防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专业 刘佳婧
重庆医科大学 预防医学 陶斯佳
高三之后,我怀揣着“预防医学”的录取通知书和惴惴不安的心情,进入了大学的校园,刚开始时,我对自己的专业一片茫然,通过和老师及师兄师姐的交流才慢慢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医学的学习不像表面上看到的光鲜亮丽,全新的领域和知识结构,每学期都有很繁重的课业任务,课程和临床医学的课程没什么两样,基础的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高等数学、生物化学,生化、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临床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都等着我们一一攻克。因为医学知识主要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背书的时候恨不得自己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又因为我们的专业面向人群,所以它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当我得知学校有双学位辅修的机会时,我没有放过,选择法律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医药卫生法学领域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预防医学是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我们并不直接地面对单个的病人,为他治病,而是面向人群,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体的疾病进行研究和控制。2003年,令人胆寒的SARS爆发,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对疫情从着手处理直至最后控制,都离不开我们专业人员的工作和努力。近年来,一方面传染性疾病仍然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以及突如其来的SARS等;另一方面,各种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人们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空前的重视。
在国内,预防医学是一个定位很不明确的专业,有的同学考临床的研究生,也有的考卫生事业单位的公务员,更甚者去了国企搞起了管理。这样的一个开放性强的学科,从大层面上是不好定位的,而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好事,因为它代表着就业面广,选择多元化和就业率高。
因为种种原因,本科毕业后我加入了考研大军,我选择了复旦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深造,跟随遗传流行病学的一位资深教授,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开始了科研生涯。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从《黄帝内经》传下的一句话,也是我们预防医学的宗旨,公共卫生事业前途远大,我也愿意一直走下去。